活動看板
台灣半導體之父 施敏教授榮獲2018年台灣資訊儲存技術協會「傑出資訊儲存獎章」
台灣半導體之父 施敏講座教授榮獲2018年台灣資訊儲存技術協會「傑出資訊儲存獎章」,表彰施敏大師在半導體記憶體元件的重大貢獻
 
成立已逾15年的台灣資訊儲存技術協會(Taiwan Information Storage Association,TISA),將於2018年10月30日(週二)下午在台北晶華酒店召開第十五屆「台灣資訊儲存技術協會年會」。 
在此次年會之中,將頒發一項極為重要而有意義的「第15屆台灣資訊儲存技術獎項」,今年「傑出資訊儲存獎章」得獎者為國立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施敏教授,並被譽為「台灣半導體教育界之父」且為「浮閘記憶體效應」的發現人,此一獎章是資訊儲存界最高的榮譽獎。
施敏博士於1967年發現「浮閘記憶體效應」(Floating-Gate Memory Effect),此一重大的發現成為包括快閃記憶體(Flash Memory)在內所有可程式化「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元件」的基礎,這項劃時代發現促成資訊儲存的革命性發展並開啟了數位時代,舉凡現今所有的行動裝置、智慧型電資通網的產品均含有此一重大發明的半導體記憶體元件。
1974年施敏教授被時任經濟部部長的孫運璿聘為「電子工業諮詢小組」委員,同時也被工研院聘請為「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」委員;1976年經濟部特別成立「發展積體電路計畫工作小組」,而施敏教授再度被聘為七位委員之一,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給予重要的分析與建言。除了在學術界相當活躍之外,施敏教授也曾於1969年參與台灣第一間半導體公司「環宇電子」的技術顧問,而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曾是環宇電子的工程師。
施敏博士於1969年發行英文著作「半導體元件物理學」(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),而此一書本成為當時全球最早、最詳盡的半導體教科書,發行後被譯成六國語言,享有「半導體聖經」美譽的教科書,讀者幾乎涵蓋所有半導體及其相關科技界人士。從1966年開始,施敏博士向美國貝爾實驗室申請5次留職停薪,返回台灣而在交通大學、臺灣大學、中山大學等學校開班授課,並培育了台灣最早的4位國家工學博士(張俊彥、陳龍英、褚冀良以及蘇翔),對台灣半導體人才的啟蒙及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影響。1989年自美國貝爾實驗室退休之後,至新竹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而繼續培育台灣半導體人才。2017年施敏教授獲得全球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(IEEE)頒發「尊榮會員」(Celebrated Member),這位台灣半導體教育界之父所作「浮閘記憶體效應」重大的發現或則在半導體教育界教學精神,至今仍深深影響產、學、研界。